从一节数学公开课浅谈“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
发布时间:2017-06-01 点击次数:1986 信息来源:
从一节数学公开课浅谈“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
刘明明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教会学生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的两种常见方法以及相关定理的认识。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课前先把相关知识微视频与《学习任务单》放在智慧课堂云平台班级社区上,《学习任务单》设计了一些有关圆的切线的判定的两种常见方法“连半径,证垂直”、“作垂直,证半径”的各种变式题目,层层进阶,从而考察学生用文字、图形、符号三种方式表述这些几何证明的基本规范与基本技能是否掌握。
第二步:从学生提交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中,选出5个最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案例和1个正确案例,截图制作成幻灯片文件,用作课堂教学的示例素材。
第三步:课堂教学环节,从下雨天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水珠,砂轮上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都是沿着圆的切线方向飞出的,引出如何判定一条直线和圆相切。这种导入方式自然、直观、形象,比形象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简要复习判定直线与圆相切时可以考虑定义和距离因素后,由浅入深地依序投影呈现学生《学习任务单》中5个最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案例,交由同学指出失误原因,并当场在iPad学生端上修改订正,再展示1个正确案例,通过投影直观呈现给全班同学。这就把“学生”也转变成极好的课程学习资源。
第五步:对于学习任务单上的进阶练习,以小组合作学习、师生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通过iPad教师端详细查看学生答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等,同时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有选择的挑出代表性的错误,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反思并当堂解决。
第六步:最后用一句箴言“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做好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小结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要点,同时做好后续学习预告。
整堂课有几点成功之处:
(1)教学各环节完整紧凑,流转切换自然酣畅。有导入、有解析、有案例演示、有课外拓展、有小结。且教学语言规范得体,简明清晰。学生听课明白,反应快捷。
(2)全部采用学生《学习任务单》中的典型错误案例,指导掌握方法,解决常见的问题。因为来自于学生的“真”问题,所以课堂共鸣效果好,师生有“真”互动,类型化问题当堂解决。
(3)信息化技术工具恰当使用。运用网络、iPad、智慧课堂云平台等,即时演示学生原生态的反馈信息与学习收获,既便捷、直观,又避免了传统课堂需要不断板书,频频擦除、更换板书的麻烦。
(4)把课前预习中自我检测反馈情况,用作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案例,组织开展指导学生自我纠错活动。我们在“翻转课堂”的操作实施上一直遇到一个难题:如何把课前资源学习活动与当前课堂学习活动结合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堂数学公开课,等于做了问题解决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5)本课导入与结束方式,都很有创意,数理与人文结合巧妙,富有美感。
上完这堂数学公开课,引发自己的进一步思考,从中领悟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几个基本要素与要求:
1.课前资源的必要性。“翻转课堂”之所以课堂上能深入研讨,是基于“先学后教”的前期准备投入充分,这也符合“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
2.给学生提供的“课前资源包”,要包括微视频之类的影视资料、讲学设计(或“学习任务单”、自测题)等。“课前资源包”不能只是“微视频”一种资源形式,其实微视频的作用无非是辅导性的,或者是参考性的,换用文本形式的文献资料也未尝不可。另外,微视频不能太长,5分钟左右即可,否则,就增加学生负担,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看冗长的视频。
3.“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必须呈现如何解决好“课前导学”与“课堂指教”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原生态截图的方式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一种把“课前导学”呈现在当堂的巧妙方式。
4.“翻转课堂”下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学习;而分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小组文化的建设。小组成员的互补搭配、小组团队精神的激发、小组积极上进文化的形成,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小组成员学习活动中的“搭便车”现象,减少分化。
5.“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必须转换成“活动设计”才有更智慧含量,才更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和顿悟。
6.理性看待教学策略的选择。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绝对的,因此,并非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要“翻转”一下。但借口学科差异不便实施“翻转课堂”,一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有采用“翻转课堂”新策略,无疑是缺乏探究的勇气,是会错失时代的机遇了。只有做了再说“翻转课堂”的利与弊,才是客观求实的态度。
上一篇: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对翻转课堂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