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堂课名至实归
发布时间:2017-01-10 点击次数:2857 信息来源:
淮南十九中 石邦彬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在此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学习。记得2012年我的原单位来了一位教授和几名研究生,他们来至首都师范大学,其中的教授姓宁,来校的目的是为了一个课题研究寻找合作发展学校。期间宁教授做了一场关于教师的专业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关于教学的操作性要求,其中有三条让我记忆犹新,第一条,让每堂课名至实归,第二条,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第三条,让每个第一反应是正确的。我听完之后,对于后两条还可以感受一二,但第一条让每堂课名至实归,确实不得理解,一头雾水。
随后12年的暑假,我们数学组几名老师也参与了一些学习研讨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编写几篇教学设计,我被要求完成的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精心设计并反复修改之后,向宁教授说明了关于此篇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想法,宁教授听完之后,我以为他会对我的设计与说明做一些评价,但并没有,他只问了我一个问题“集合为什么是数学?”。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是啊,集合为什么是数学,学了几年的中学数学,教了更多几年的中学数学,我从未想过、思考过这个问题,那怎么能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节数学课呢?每次讲授«集合»时,只是对课本的复述再加一些习题,完全没有在意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数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内涵实质。这时我对让每堂课名至实归似乎有了一些感悟,对自己教学没有新意,只是一遍遍地重复有了反思的意识。
我们每堂课的很多环节都会设有一些活动或探究,而这些活动或探究的载体与背景是否得当,这要求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性质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好选择与设计。“重复”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教师工作的特点,但怎样在内容的重复中讲出新意,使我们教授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体验,触动学生,就是要对学科性质特点以及教授内容的内涵实质做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每堂课才有可能名至实归。
上一篇:我的三节公开课
下一篇:我的懂得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