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5-08-06 点击次数:1704 信息来源: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数学组 刘明明
国人做事向来有极左或极右的倾向,教育也大致如此。随着“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亲密育儿”等教育理念日渐成为主流,“惩罚”作为一种相对暴力的教育方式,似乎正在成为让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学校,动辄引起一片争议,无形中教师就“被道德(师德)”了,简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钱梦龙语)。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惩罚和表扬奖励、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等方法一样,其本身是无好坏之分的,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长善救失的教育目的,运用不当,其教育效果和初衷都可能背道而驰,所以,抽象地讨论惩罚是否应该存在是没多大意义的,尤其是因其所特有的暴力色彩就把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一棍子打死更不是可取的态度,关键还是在什么条件之下运用了这种教育方式,其效果如何。
记得我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因为偷偷拿了母亲口袋里的钱出去买大奶油雪糕解馋,一向温和的母亲不由分说地拿起尺棒狠狠打了我一顿,当时打的我很伤心、很懊恼,但这一打,却让我深刻地记住了自己当时的错误,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即使是现在,想起母亲那几尺棒的惩罚,都是心存感激的。
当然,由于惩罚的实施过程往往会伴随痛苦的心理体验,运用不当很容易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使用起来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是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引至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在其他相对温和的教育方法都难以产生效果的情况下再运用它。而且,运用时最好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因为在师生关系不够巩固的情况下运用惩罚,师生关系很容易受到损伤,学生也更容易产生心理伤痕,教育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教育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更愿意服从的,往往是关系亲密的人,一旦关系被惩罚搞坏了,以后教育起来将会更加困难。
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惩罚,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惩罚前要警告在先。一定要事先知会学生,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事,就要实施什么样的惩罚,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明白行为的界限,甚至达到“不惩而治”的目的。否则,学生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剧烈惩罚很容易让他们急于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失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他们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即使过错行为一时被恐吓住,也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二是无意错误不宜惩罚。我认为至少以下两种情况下,对学生实施惩罚是不公平的:第一种是学生的错误是“发展性”的问题,即,由于心理、身体发展水平使然,学生犯了不以意志为转移的错误;第二种是学生的错误是事实,但动机是良好的,只是行为技能发展不力引出了差错。
三是不能滥用惩罚手段。据了解,有的教师罚抄写、罚值日、罚写作文、用罚站等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这样是非常不理性的做法,很容易让让学生对学习、劳动等产生逆反,而前者是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惩罚不能等同暴力。惩罚学生,未必非得使用暴力,包括精神和肉体上的暴力,那种以侮辱、打骂为内容的惩罚并不是值得推荐的选择,惩罚也可以有相对温和的方式,在可以达到预定教育效果的情况下,最好优先采取相对温和的方式。
最后,用自己很喜欢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同仁,“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中的惩罚不是为了改造学生,而是为了唤醒学生!给其底线,送其镜子,使其反省,促其勒马。大家说,不是吗?
上一篇:教科研之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我校的历史底蕴由我们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