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早报》劳动最光荣20140719-组稿:淮南十九中小记者站
发布时间:2014-07-29 点击次数:2929 信息来源:
“精彩暑假”系列主题写作
劳动最光荣
本期组稿:淮南十九中小记者站 2014年7月19日《淮河早报》
站长:陆雨心 副站长:姚岱均
两代矿工
淮南十九中七(1)班 高俊宇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矿工,每当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时,爷爷和爸爸跟我聊的最多的就是他们在煤矿工作的情况。
我爷爷那一代矿工的工作环境极差,井下通风设施不完善,空气中夹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矿工们的劳动保护措施也很落后,很容易得矽肺病,这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职业病。得上这种病的人会喘不过气,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井下的温度很高,冬天还可以,到了夏天,几百米的地下,高温燥热,人站着不动就汗流浃背,更别说还要从事繁重的工作了。听爷爷说,在有的工作面上,工人们干脆光着脊梁干活,还有人专门负责拿着水管往其他人身上冲凉水,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听到这些,看着爷爷那已经不再挺拔的身躯,我真有点心疼。而我爸爸这一代,井下通风设备先进,空气流通的很好,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大的减少,空气燥热的时候,也能用上先进制冷设备。工作环境改善了,生产效率自然也增长了。
以前下去采煤,基本上是人工来开采运输的,工人们拿着铁锨、镢头来挖煤、运煤。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现在井下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有大型的割煤机,还有电脑控制的运输线路,现代化电子产品的应用,能省去很多人力,还提高了井下工作的安全性。
听爷爷说,井下的瓦斯气体是威胁矿工们安全的恶魔。瓦斯气体到了一定的浓度,遇到一点儿火星就会爆炸。在井下相对封闭的巷道中,一旦发生瓦斯气体泄漏,后果是很可怕的。而现在,瓦斯变废为宝,矿上把瓦斯气体抽上来,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居民生活用瓦斯作燃料,做饭烧水,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也清洁,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我问爷爷:“爷爷,你们工作那么辛苦,工资一定很高吧?”“傻孩子,那时的工资哪有现在高呀!家里人又多,一家人挤在几平方的小屋子里,做饭、睡觉都在一屋。哪像现在,矿工都住进了宽敞的楼房,家家都有高级的东西,还有私家车。那时候,咱们想也不敢想呀!”爷爷激动地说,“现在的煤矿,就像花园一样。我们那时候,矿里到处是煤泥,赶上刮风、下雨,谁敢穿白衬衫!你看看你爸爸,现在每天上下班都干干净净的。多好呀!”
淮南的支柱
淮南十九中 姚岱均 戴沛康
淮南是一座工业城市,它以丰富的煤炭资源闻名全国。那些“黑金子”凝聚了多少矿工的汗水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可敬的矿工们,就是淮南的支柱!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他们的工作环境又是怎么样呢?7月 4日,我们淮河早报的小记者们走进一位矿工的家,采访了一位矿工,走近他的生活。
上午9点,我们一行4位小记者来到这位矿工叔叔的家中,矿工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位叔叔才四十岁左右,已经有了不少白发,额头上的皱纹也叙述着岁月的沧桑,更让我们惊讶的是那双布满伤痕的手,工作的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我先向他提了一个问题 :“您的工作动力是什么”?他笑了笑说:“首先是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再者,也是为了国家,国家需要我们的劳动。我可以为国家做点贡献,这让我感到光荣与骄傲。”
他告诉我们,过去地下作业的环境相当恶劣,温度常在35度以上,工作人员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工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的岩尘,煤尘,呼吸疾病时有发生。并且如果瓦斯泄露,后果更加不堪设想。现在地下作业工作环境大大改善,工人们配备了防尘口罩,工作服大大减轻,还有制冷机用来降温,此外各种应急设备一应俱全使矿难几率大为降低。
接着,我们又问了一个问题:“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你想过放弃了吗?“想过,可我始终觉得,这就是我的职业,是我的责任,国家目前还需要我们这样的体力劳动者。现在国家提倡要节能减排,我们的煤炭行业受到了冲击。但是,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没有怨言。”我又问:“在井下,您觉得累吗?您的休息够吗?”叔叔回答说:“累是累,但我们是为国家做贡献,我相信,劳动最光荣。这样想,就不累了。再说现在,干4天,休一天,还有年休。已经比老一辈的工人好许多了。”
像叔叔这样的劳动者,把自己置于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辛勤的劳动造福社会,难道我们不该尊重他们吗?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而劳动这种可贵的品质,无论是农业时代、电气时代,还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都应该是时代的支柱!
卖油条的阿姨
淮南十九中七(3)班 姚岱均
凌晨4点,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夏的早晨还是凉爽的。
她已经起床了。她掀开盆上的布,看到里面发好的面,那面白而蓬松,散发出一股麦香味。
炸油条的阿姨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她生好炉子,把炉子、面、油等物品一样一样搬上车子,推到自己的摊位跟前。
这时,街上还没有多少人。
她围上围裙,揉好面,做好炸油条前的准备工作。
油已经热了,飞溅的油花烫到了她的手,她不禁嘘了一声。
她把切好的面条叠放在一起,用筷子一按,双手一绕,轻盈地把面放进油锅里,几个翻滚后,油条就炸好了,香喷喷,油亮亮。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熟练而灵活。
太阳升起来了,气温渐渐热了,街上的人也渐渐多了。买油条的人们看到她,都围了上来。她一边炸着油条,一边应付四周的人。头顶的太阳和锅的热浪让她浑身是汗,她抹了一把汗,脸上却露出了微笑。
油条一根根炸好了,金黄的油条还烫手,它渗着油,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
人们争先恐后地买刚出锅的油条,钱币从四面八方递过来,她用那双并不白皙的手接下来。
买油条的人又渐渐少了,面也渐渐用完了。她整理着一早上赚的钱,脸上露出欣喜。她一定在想: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她推着车走了。
第二天,还是老地方,还会见到这朴实而勤劳的阿姨。
五一,劳动者休息了吗?
淮南十九中七(4)班 洪语婷
每当五一劳动节来到之时,在这个专门为劳动者而设立的节日,又有多少劳动者是真的休息或者放假了呢?在学校,同学们放假了,而老师们,却又在为学生们而奔波忙碌,根本得不到真正的休息。人们利用休息去商场购物,营业员们还在辛勤的劳动;人们在假日里外出旅游,公路、铁路上那些司机、列车员依旧忙碌。
还记得那个五一,我坐在公交车上,享受着节日的轻松愉悦时,公交车的司机叔叔,全神贯注地驾驶着大巴车,他已经热的满头大汗,水瓶就在旁边,他却没有工夫喝口水,休息休息。茶杯里的水晃晃悠悠,司机叔叔的上衣都汗透了,紧紧地贴在司机叔叔的后背上,我真想拿一把扇子给叔叔扇扇风。我把头转向窗外,心里酸酸的,节日的感觉都被我对这个司机的敬佩所赶走了。
我本想看看风景,放松一下心情,却看到了更令人心酸的一幕。一个老人,穿着环卫工的橙色马甲,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拎着簸箕正在往垃圾箱里倒垃圾。虽然还只是五月,但是太阳已经很炽热了。我能看到老人那黝黑的脸庞挂着汗珠。看着老人始终低着头,一下下认真打扫着马路上的落叶和纸屑,车子渐行渐远,通过后视镜,我看到老人扫一段就直起身子看看他扫过的干净的马路。我能想象,他此时心中一定是非常自豪的。像老人这样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才给我们的城市带来干净整洁,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心情舒畅。我在心里默默对她说:“祝你节日快乐!不,是一辈子都快乐!”
雷锋的“人生方程”
淮南十九中七(3)班 张雪雪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人民服务中去……
今天,人们在擦试过对雷锋浅淡的记忆,仔细阅读雷锋这段话,要对人生的价值重新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形式下,对于人生这道方程,有人这样解:他们把“自我”代入方程,所得解是“自私”。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视为“没有自我意识”。更有人指出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陈腐”的。现代青年的人生方程的解是“重视自我价值”,办事要让自己得到利益,觉得吃亏的事不干。有识之士面对这种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社会劳动会变成这样,不再是像雷锋那样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难道雷锋解出的人生方程错了?
没有错!雷锋的人生方程解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个解凝聚着真善美,显示了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帮助老百姓,不要名和利。人在年龄上的青春是短暂的,而在精神上的青春是永恒的。雷锋一生做过许多好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的,从雷锋的身上,我们能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是可鄙的,这是精神上的残疾者。
劳动节的思考
淮南十九中七(4)班 张瑾
说起劳动节,那可是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国际上的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城的那次由工人们发起的“干草市场暴乱”,在劳动人民的无畏斗争下,法定假日“国际劳动节”终于在1890年正式设立。
不过跟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相关知识比起来,我们似乎更关心:“劳动节会放几天假?”临近劳动节的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帖子在论坛贴吧以及微博里播出,而这一切围绕的中心却只有一个—— “今年放几天假呢?”“假日到哪里去旅游呢?”帖子的下面往往是网友们的议论争吵或晒出的美丽景点的旅游图片,更有甚者在旅游广告中插此名言:“五一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这时的旅行,才通往天堂。”
那些为了三天法定假期而感恩戴德的人们,他们绝不会思考和明白,为了这三天假期,当初有多少人走进了真正的天堂。不知那些伟大的勇士看到今天能够证明他们的牺牲有所回报的假期和那些无谓的人们,是该欣慰还是苦笑;不知那些能流利的背诵着诗词歌赋和数理化公式但提起“对节日的影响和意义的看法”时却哑口无言的人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成就了今日的公平和安乐。
也许在这个五彩斑斓的时代,饮水思源是一种很过分的要求。但是,我们要提醒在五一节尽享幸福愉悦的人们,不要忘记为了这个节日而奉献的人们,也不要忘记在这个节日依然在岗位上奉献的人们。
上一篇:炎炎夏日中,亲子乐融融 ——庆“六一”,我们在一起活动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军训在操场